近期,湖北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并相继挂牌。
湖北恩施州、十堰市、襄阳市、仙桃市等地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已先后完成挂牌。据报道,新挂牌的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均由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更名而来。此外,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荆州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黄石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网站目前均已公开亮相。
《湖北日报》日前报道,6月18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听取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推进城市更新有关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要把危旧房改造作为推进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危旧房改造的新模式,着力解决城镇危旧房“不安全、不成套、不配套、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持续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要适应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探索搭建社区服务供应链平台,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等工作,形成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制定完善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标准,提升县城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条件让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先“安居”再“乐业”。要加快推进相关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动城市更新取得更大成效。
以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为例,官网介绍称,该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等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等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履行职责过程中,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
5月31日,财政部网站对2024年城市更新行动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信息显示,从2024年起,中央财政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近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开展了竞争性评审,首批拟支持的15个城市为(按行政区划排序):石家庄、太原、沈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青岛、武汉、东莞、重庆、成都、西安。
日前,财政部、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中央财政资金补助标准:
中央财政按区域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资金支持方向:
示范城市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建设改造、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老旧片区更新改造等工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具体包括:
1.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对城市燃气、热力、给排水、电力等城市地下管网实施更新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整体水平。
2.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对污水处理管网按照“厂网一体”的模式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3.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对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杆箱、物流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绿地服务功能,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和绿地开放共享。
4.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对历史文化街区、既有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等进行节能降碳等提升改造,持续改善建筑功能和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加快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
示范城市要按照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原则,突出本次城市更新的示范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解决制约本城市发展的问题,避免面面俱到、“撒胡椒面”。同时,应与现有政策做好统筹衔接,具体项目上不得重复使用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车购税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其他渠道中央财政资金,防止交叉重复。
各大城市又是如何计划今年城市更新的呢?
2024年我国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三大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工作重点任务,在各地,城市更新行动已经成为解决居民关心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及重塑城市空间的有效路径。各地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严格落实北京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健全市级统筹调度机制,压实部门和各区责任,推动城市更新工作高质高效开展。持续抓好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配套政策出台、宣贯和培训。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新模式和新路径,发挥城市更新联盟等各类平台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畅通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有序参与渠道。研究建立城市更新激励考核机制,强化市区督查核验协同联动。
落实好城市更新年度任务,推进地上地面地下空间一体化改造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开工300个、完工200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推进核心区平房整院落退租、完成申请式退租2000户,启动危旧楼房改建20万平方米。
改造提升老旧厂房40个,推动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提质增效,启动隆福寺文化街区、中关村西区、方庄街道等一批区域更新项目。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地下管网建设。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加强更新成本管控、资源统筹,完善“三师”负责制、规划土地、标准规范、财税金融等更新政策。
大力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完成1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31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吴淞创新城等区域更新项目。
建立市、区两级城市更新项目库,实行项目常态化入库申报和动态管理。
完善政策“工具箱”,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再赋能。
深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
坚持以体检促更新,持续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
持续释放城市更新生产力。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推进业态更新、功能更新、品质更新、有机更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围绕提升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着力引聚高端资源要素。
打造特色金融集聚标志区,有序推进解放北路、友谊北路、东疆综合保税区、“于响”中央商务区分别建设金融历史文化区、金融发展活力区、租赁创新示范区、产业金融发展区。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启动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实施7个城市更新项目和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27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制定城市燃气、供热、供水等老旧管网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分年度分区域有序实施改造,今年改造燃气管网623公里、供热管网150公里、供水管网30公里……提升鼓楼、古文化街等特色街区品质,着力强化城乡结合部、次支道路、背街里巷等精细化管理。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城市更新,全市域开展城市体检,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15分钟生活圈等专项规划,接续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推动109公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新开工改造城市危旧房7043户,强化城市供排水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深入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基本完成保交楼任务,开展“两久”项目处置攻坚行动,合理确定供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其中,2024年工作计划当中指出,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城市体检先行,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统筹推动城中村改造、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出台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城中村改造工作导则等配套政策。科学区分“留、改、拆”,对有价值的资源做到“应保尽保”,对于拆除新建和拆整结合的城中村坚持“拆、治、兴”并举。
创新开展城中村改造专项体检,提出分类分级改造建议,科学合理编制城中村改造中长期建设计划、年度计划及城中村改造方案。严格落实“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确保城中村改造项目动则必快、动则必成。参照机场三期“指挥部+公司”机制,强力推进广州新中轴(海珠)、广州火车站、罗冲围、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四大片区改造,实现首期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拓宽改造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融资优惠政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多种资金支持。加大城中村改造筹建保障性住房力度,重点推动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扎实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实施2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成片连片高质量品质提升示范区建设。加大城镇危旧房屋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积极开展城市品质提升,推进广州城市新中轴贯通工作,助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加大“高品质、便捷化、可负担、全智能”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万套(间)、供应分配6.5万套(间),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工薪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
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拆、治、兴”并举,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快实施60个城中村分类改造项目,完成100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物业管理服务品质;
实施产业空间保障工程,积极推动宝安燕罗、坪山高新南等20个集中连片先进制造业园区土地整备,实施100个以上老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新整备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供应2.5平方公里,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1000万平方米,加快制定“工业上楼”产业专项指引;
加快大空港会展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笋岗—清水河片区、九龙山数字城、坂雪岗科技城、盐田港产城融合发展区、深圳国际生物谷(食品谷)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成重点片区投资3300亿元以上;
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高科技企业、前海湾现代服务业、北站数字经济、九围国际总部、光明湖生命科技等10大类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培育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600亿元以上;
高水平建设罗湖、福田中心区、深圳湾、空港会展、前海湾等世界级商圈,加快规划建设东部地区大型商业综合体,提升东门、华强北等步行街业态发展能级,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管网改造,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平稳有序处置金融风险。
着力深化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稳妥推进160个老旧片区综合更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6万户,加快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网,更新老化燃气管道600公里,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增绿色建筑1亿平方米以上。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治理,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系统治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城市病”。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开展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和城市危旧房。规范物业管理服务。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特色风貌塑造。建设公园绿地。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试点,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突出安全韧性、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对城市短板弱项进行全方位检查,做到先体检后更新。完善水电路气暖等市政设施和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更新改造老旧管网4000公里以上,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开展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医疗卫生等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功能齐全的完整社区。抓好城市生态修复,建设一批街头公园、便民绿地、城市绿道。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摸底工作,建立保护名录,有序稳妥做好老街巷、老建筑、老厂区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协同推进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和文化传承保护,以绣花功夫和历史耐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加快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保障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户以上、燃气老旧管网800公里、供热老旧管网500公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补短板攻坚三年行动,扩大智慧供热面积。
统筹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开展城市体检。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改造老旧小区700个、老旧管网4600公里。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城市水廊和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打造更多高品质生活空间。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推动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生命线安全等工程,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全域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稳妥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扎实推动城市地下管网、新市民和农民工保障性住房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行动,构建特色鲜明、近悦远来、活力迸发的安徽城市矩阵。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住房问题,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推进“住有宜居”,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
浙江省将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50个、4200栋。2024—2025年对全省所有未达标单村水站进行改造,其中2024年完成2000座以上。新(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00个以上。完成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2000公里以上。新(改)建城市地下管网2200公里以上,其中燃气管网1100公里、供水管网300公里、生活污水管网400公里、雨水管网400公里。
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新增筹集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8万套(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00个以上。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发展新理念,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支持成都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突出“面子”和“里子”并重,深入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00个以上,实施729个重要城市易涝点整治,改造棚户区(城市危旧房)1.1万套(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000部。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抓好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建设。推进完整社区、“一老一幼”设施、排水防涝等一批项目。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更新改造燃气管道等,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和综合承载力。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体推进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力争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8%,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0%。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完成燃气、供排水等地下管网新建改造3500公里。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住房问题。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3万户以上。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58万户,建设改造城镇地下管网2400公里。
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启动实施保障性住房3600套,实施城中村改造2万户,加快“平急两用”项目建设。做实项目谋划储备和要素保障。
要结合城市更新行动,一体推进管网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成燃气、供热、供排水管网改造1500公里和老旧小区改造1185个,启动城中村、城边村燃煤散烧综合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改造,让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着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做实做细城市体检,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努力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一群两区多点”城镇化空间体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住房2.75万套,持续推动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城市品质。
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推动养老托育、社区服务、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等城市公共服务有机嵌入社区。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快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着力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找准投资和消费同向发力的结合点,着眼解决青年人、老年人、老旧小区和危旧房居民等群体住房需求,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网改造,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150个。
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江西省推进市级城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加强成果转化应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城市建成区44%以上面积达标。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江西省将推广“一网统管”等城市治理新模式,加快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城市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
突出补齐短板,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提速海绵城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建设。
突出提升品质,鼓励各地结合城市更新,优化规划设计,合理匹配产业、居住、交通、设施等功能,打造十五分钟便利生活圈,推动产城人融合。新启动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完整社区建设等省级样板工程16个,实施“口袋公园”、风雨连廊、加装电梯等城市微改造。保护好传统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让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位、更有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