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重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资委召开会议圈定下一步工作重点

来源: 时间:2024-05-09 10:01:23 浏览次数:

图片

会议要点

1.截至今年一季度,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

2.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加快节能降碳、老旧化工设备更新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和工艺革新。

3.发展战新产业要通过盘活低效无效资产、闲置土地等方式,腾挪出资源空间,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展,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要更多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进入发展形势紧迫的产业,要做好融合并购重组后的工作。

4.积极考虑并推进促进更高水平履行功能使命、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内部资源“应整尽整”“应合尽合”。

5.目前19个地方已经建立了“两非”“两资”处置多部门联动绿色通道。要多措并举“减亏止血”,要拿出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力争限期“清零”。

6.建议相关企业今年上半年对创新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审视。

7.要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探索开展溯源反哺式利益分享,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

8.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在经理层成员已经全面推行的基础上,在各级管理人员中分层分类落实。

持续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推动重组整合实现要素畅通流动,形神兼备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国务院国资委4月28日在湖南株洲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圈定下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大工作重点。

在会上,一系列重组整合加力的信号释放,其中包括: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紧迫的产业更多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进入;积极考虑并推进促进更高水平履行功能使命、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龙头企业要沿着产业链主动谋划推动重组整合。

今年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确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指出,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工资总额实行单列,探索开展溯源反哺式利益分享,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王宏志强调,各中央企业、各地要全面落实好本单位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新一轮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自去年启动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改革任务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如中国中车集团通过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建立协同研发机制并单列专项奖励等措施,强化内外部跨企跨域联合研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山东将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对关键人才薪酬“一人一议”。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战新产业中积极主动作为。如中国电信集团依托自身云网融合优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网;安徽探索国资引领的投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战新产业集聚发展。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和地方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有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记者从湖南省国资委获悉,一季度21户省属监管企业战新产业营收同比增长5.2%,占总营收的比重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匹配战略重点加大资源投入,2023年战新产业完成投资占集团总投资的58%,2024年战新产业投资占比预计超六成。

此外,今年以来,吉林省国资委开展省属国有企业全面清查。除文化类、高校系统、政务保障等企业外,其他829户省属全级次企业6000亿元资产全部纳入重组整合范围,委托监管企业全部脱钩,整合进入产业集团、运营公司或资产公司。今年一季度,重庆市市属国企639户亏损企业完成阶段性减亏扭亏434户,盘活企业国有资产448.7亿元、回收资金144.2亿元。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去年启动。“现在是4月末,从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三年期限算,还有两个月就到一半的时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务必要加速加力推进。”王宏志强调,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特别是围绕跨区域、多主体的重大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等重点改革任务,搭建更多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平台,增强工作合力。

本次推进会强调,要优化改革组织推进机制,全力以赴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新成效。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要统筹抓好巡视整改与改革攻坚。要将抓好巡视整改与推动改革攻坚统筹起来、一体推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巡视发现的问题。

二要根据新目标新要求,调整优化方法路径。各中央企业、各地要按照中央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重新审视、调整优化改革组织推进的方法路径和具体措施。

三要注重分层分类改革,结合实际精准施策。要根据功能使命类改革的基础、进展情况等,及时优化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

四要突出价值创造,提升改革成果含金量。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新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等“五个价值”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导向,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在改革推进中同步抓好落实。

五要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各中央企业、各地要继续做精做深“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改革数智化工程”等专项工程,更好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同时,梳理形成更多好经验并大力复制推广。

创新思维,促进更大范围

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就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优化改革组织推进机制等作出新安排。

推动重组整合实现要素畅通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资源支撑。王宏志从三个方面对重组整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创新思维推动战略性重组。要在抓紧推动已明确任务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考虑并推进促进更高水平履行功能使命、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并超前考虑重组涉及的人员转岗、分流安置等工作,确保稳妥有序实施。

二是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推进专业化整合。以优势子企业为主体,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原则,对内部资源“应整尽整”“应合尽合”,实现优质生产资料和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高效利用。国有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各地国有企业之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广泛挖掘合作场景,加大交流合作力度,推进各方优势互补、资源融合、错位发展、互利共赢。龙头企业要沿着产业链主动谋划推动重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不同层面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三是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力度。“目前,19个地方已经建立了‘两非’‘两资’处置多部门联动绿色通道,但还有一些退出任务较重的地方,仍没有建立。”王宏志说,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绿色通道加快建立。多措并举“减亏止血”,特别是“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和中央企业要拿出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力争限期“清零”。

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

等方式发展战新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王宏志强调,要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战新产业。在结合实际找准产业切入点的基础上,要坚持有进有退、调整结构,通过盘活低效无效资产、闲置土地等方式,腾挪出资源空间发展战新产业。要用好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展战新产业。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新产业。要基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发展形势紧迫的产业,更多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进入。要在并购重组后做好融合工作。

在强化数智网络赋能传统产业方面,王宏志强调,有条件的企业要抓紧对算力、算法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攻关,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中央企业、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要加快实施“AI+”专项行动,充分发挥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机遇,主动开放应用场景,积极合作打造可以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行业大模型,力争“以应用带技术”加快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增长动能转换。一些规模较小、基础较弱的企业,也要积极挖掘并提供更多可落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继续推进工业互联网、“5G+”应用,推动传统业务、低端产业加速升级。

王宏志指出,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加快节能降碳、老旧化工设备更新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和工艺革新。

优化、重塑科技创新体系,

“前置事项清单”不能简单套用

用体制机制类改革支撑功能使命类改革,是新型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王宏志指出,下一步要优化、重塑科技创新体系,建议相关企业今年上半年对创新体系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审视,借鉴先进企业经验,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此外,也要持续推动各类创新联合体有效运转。

在完善创新精准考核和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机制方面,王宏志表示,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尽快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扩面。

市场化机制改革要着力推动相关制度机制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如通过优化“前置事项清单”,要真正理顺党委(党组)与董事会的关系,明晰职责边界,确保党委(党组)发挥的作用是实质性的,但也不能替代董事会和经理层。“前置事项清单”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应当充分结合企业类型、层级予以细化,不能简单套用照搬。

延伸阅读

会上,中国中车、国家电投、中国电信、中电海康、湖南省国资委、安徽省国资委、北京电控、上汽集团等单位分享了相关经验。

中国中车集团

中国中车集团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加快建设凸显“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协同化、品牌化”等“六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确保轨道交通装备全面领先、全链领跑。聚焦高速、重载、绿色、智能、安全等技术发展方向,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迭代升级。2023年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稳居全球第一,国际市场签约额和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CR450动车组样车将在三季度下线。时速160公里至200公里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正式发布,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谱系化机车实现老旧内燃机车更新换代,国内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

实现清洁能源装备全面先进、全链领先。依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积淀,延伸发展以风电装备、新能源商用车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装备,构建起器件—部件—整机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已推出谱系化“风光水储氢碳”等新能源装备产品,储能装备跃居国内行业第一。

国家电投

国家电投率先布局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超前布局光伏、风电等战新产业,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连续6年超50%,2023年超70%。

构建专业化与区域化协同管理模式,推动战新产业发展壮大。探索形成“专业化能力支撑、区域化布局发展”的管理格局,以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要素协同为主要路径,推动各区域做强做优做大;依托专业公司、产业创新中心等,培育和巩固专业技术,支撑服务区域化发展。目前,国家电投拥有18家专业公司和13个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新能源产业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局,实现在17个省新能源装机名列前茅。

加快标准化数智化转型升级,带动战新产业生产管控变革。总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科技与数智化部,统筹战新产业发展经营和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从“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维、对标评价”六个标准化维度出发,全方位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推进“集控运行、区域维检、产销协同、场站少人(无人)”生产运营管控模式落地,建设智慧化新能源场站,建立“2小时维检工作圈”,减少人员40%以上。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强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头云计算原创技术策源地、云网基础设施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移动支付产业链链长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攻关任务。在集团内部,构建形成应用基础研究(R)、应用技术研发(D)和运营式开发(O)的协同科创体系(RDO体系)。设立云计算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前沿技术研究;成立数据要素等3个技术创新中心,强化新兴领域应用技术研发;成立上海(云计算)等7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推动首台套、自研清单成果等落地推广。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七大战新产业,着力打通科技、产品、产业大循环,推动规模发展。2023年,战新业务收入超过5200亿元。改造提升基础业务,面向个人用户,推广“5G+卫星”、“5G+AI通信助理”等创新应用。焕新升级智慧家庭服务,突出“人工智能”、“安全”、“绿色”等新要素。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公司重大战略,全面部署实施“AI+行动”,打造领先的智算基础设施,升级“慧聚”、“云骁”、“息壤”智算平台,建设“灵泽”数据要素平台,发布政务、教育、交通等12个行业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等多场景应用。

中电海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电海康坚持技术创新为主线的企业化经营之路,围绕经营平台、人才激励和领军人物经营环境持续改革,为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企业平台改革。80年代以研究室作为经营平台;90年代开启公司化运营,尝试股权多元化;本世纪初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2010年海康威视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公司上市后还不断推出内部创业型科创公司等经营平台。与此同时公司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经营舞台持续发展不断强大。

人员激励改革。本世纪初实行股权激励,2005年开始进行分红权激励,上市后又陆续进行了多轮限制性股票激励,2015年底,在国资委大力支持下,中国电科党组在海康威视试点更加先进的创新业务跟投机制。

以企业家为核心,持续优化经营环境。通过经营不断放开,对经营单元争取多轮授权,使得优秀的经营者尽可能稳定;经营放开和授权与监督不断加强同步配套,保证经营者大胆经营,不犯少犯错误。

湖南省国资委

湖南省国资委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培育创新主体。近年来湖南省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截至2023年底,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0个、省级创新平台219个,企业创新要素集聚和科技策源能力不断提升,中联重科塔式起重机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破解“卡脖子”难题。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总清单、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重点项目、湖南省国资委年度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三级体系,强化督导问效,适时动态调整。2023年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系统布局104个攻关项目,已有93个取得实质性进展。世界第二、全国唯一的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成功首试,打造空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主吊臂用超宽钢板、全球首台120吨级矿用纯电自卸车等一批“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并出口海外领跑全球。

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开展“大校、大院、大企”产学研合作,建立“政校对接、校企沟通、项目合作”协同机制,与高校共建60余个创新联合体,承担60多项国省重点科技创新研发任务。强化与院士团队深度合作,实施以“成果+资本+产业”为路径,以股权为纽带的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优质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向“货架”。

安徽省国资委

安徽省国资委坚持创新驱动、改革赋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创新打法发展战新产业。编制“产业链+国有资本功能”双图谱,梳理现有产业卡点和未来发展重点,指导企业布局“非布不可、必须进入”的战略领域和关键节点,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服务安徽“首位产业”,实施省属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一体推进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发展,力争2025年营收突破1千亿元。优化战新产业投资模式,坚持“一个产业、一个专班、一个产业基金、一个规划方案”,构建“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模式。强化“两类公司”功能作用,2023年投资新兴产业293亿元,占省属企业新兴产业投资总额的55%,开辟商业航天等新赛道,布局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运营和数据运用项目21个;今年组建注册资本100亿元的省科创投资公司,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5年每年注入10亿元,打造专业化投资平台。

优化机制激活发展动能。坚持以功能使命类改革引领体制机制类改革。实施“优才工程”。组建省人力资源公司,打造省级市场化、专业化引才平台。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奖补的费用性支出。实行“科改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工资总额单列、惠及5400人,对科技型企业290余人进行中长期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与省属工业企业签订创新使命责任书,按不低于15%权重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对开展基础研究、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的实行中长周期考核,取得重大突破的给予晋级奖励;对符合战新产业方向的科技型企业给予3-5年培育期。建立容错机制,积极争取省委审计委、省审计厅制定《关于在国有资本投资科创企业审计中建立容错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募、投、管、退”环节6项容错情形,营造支持国有资本发展战新产业的良好氛围。

北京电控

北京电控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竞争新优势。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半导体显示、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积极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专项任务,集中突破锗硅外延、十字双向折叠OLED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对下一代技术的战略卡位。

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力度。积极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研发资金投入体系,推动试点企业建立落实研发投入准备金制度,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保持一定比例的应用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构筑全球科技竞争优势。2023年研发投入近19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约9%,其中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超10%;新增专利申请超9400件,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过5万件,其中PCT专利超2万件。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高端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支持,大力引进引领产业变革、技术创新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持续拓展外部高校合作范围,不断提升理工科专业应届毕业生引进比例,整体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试点实施对作出科技创新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股权奖励,重点企业核心员工离职率下降至2%以下,为吸引聚集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机制保障。

上汽集团

上汽集团全力打好技术创新“攻坚仗”,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近两年年均研发经费超2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接近60%。

打造自主创新体系。构建1个研发总院+20个科创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瞄准行业变革大趋势,全面整合集团内优势资源,组建近万人规模“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培育打造零束软件、捷氢科技、联创电子等20家“科创小巨人”企业。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并聚力打造“七大技术底座”,双碳化硅“准900V”、固态电池等电动智能核心技术实现量产。参与组建线控底盘、北斗导航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与联和投资公司等成立汽车芯片工程中心,与地平线等企业共同开发大算力车用芯片。制定国产汽车芯片替代“一芯一案”,实现国产汽车芯片整车验证与应用“应验尽验”“应用尽用”,2023年自主品牌芯片国产化率达到12%,单车芯片国产化率超过30%。

构建开放合作生态。围绕车用操作系统、自动驾驶、手机—车机跨域融合等,与阿里、腾讯、OPPO、中兴通讯等企业开展跨界合作。与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深化合资合作与技术协同,在提升本土化开发能力的同时,采用上汽自主研发的电动车架构、“三电”核心部件及软件平台,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产品。与清华大学等开展“空气悬架智能控制”等10项技术产业化课题,与湖南大学共建“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来源:雨新华社、证券时报、国资小新

版权所有 全国城建人才教育培训网--北京华宜开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47529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