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
贵州是山的王国,因山而名、因山而美、因山而贵。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大山相伴的贵州人,孕育出了“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由此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辉煌成就,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省的城市化率还不到10%,到2018年这一指标达到了47.52%;1949年贵州省仅有贵阳1个建制市,到2018年全省共有15个建制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市交通路网日趋发达、一批世界级‘明星’工程拔地而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及70年来的辉煌成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宋晓路有很多话要说。
一向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贵州建设人一路披荆斩棘,靠努力拼搏的实干精神取得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成绩,现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想方设法让群众“有房住”且“住得好”
“不要说70年前,就是改革开放初期,贵州还有很多人住在岩洞、土坯房、茅草房里。现在走进贵州的农村,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这些土坯房、茅草房全都不见了,到今年年底危房改造也将全部完成,这对经济底子相对薄弱的贵州而言,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宋晓路说。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贵州累计实施各类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近300万户,累计完成投资额约4000亿元,住房保障对象从2007年年底的0.83万户增加到195万户,住房保障覆盖率近30%。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截至目前,贵州已累计改造完成农村危房约330万户,解决了约1200万农村人口住房安全问题。
除此之外,贵州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00年以前,贵州建成的老旧小区有2486个,涉及16659栋楼、332799户。2019年拟改造381个小区,涉及4052栋楼、78683户。为做好这些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贵州在全省选了10个试点项目,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相结合,计划给予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待这些试点小区完成施工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省老旧小区改造。
事实上,作为未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重头戏,老旧小区改造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想方设法采取多元化措施,共同发力。对此,宋晓路表示:一是积极向国家申请政策支持和补助资金倾斜;二是开展全覆盖的明察暗访工作,检查各地改造方案制订情况、存量摸底工作开展情况、体制机制建立情况和试点工作推进情况;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和改造成效,宣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四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筹措体系;五是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形成市场化的资本运营及回收体系。
千方百计改变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及地方习俗等因素,贵州农村地区人畜混居现象较为常见。为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贵州制定了人畜混居整治技术手册,针对分层混居和同层混居等不同情况,实施了新建独立圈舍、新建集中圈舍、原址整治等整治措施,同时采取引导群众参与、政府统筹补助、分类分步推进的方式,统筹实施人畜混居整治工作。根据计划,2019年年底前贵州将基本消除农村人畜混居现象。
农村环境整治不能仅是政府部门唱“独角戏”,还需要村民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为巩固脱贫成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贵州实施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示范工程。“我们充分学习了一些对口支援省份的经验做法,比如,以励志超市为载体,引导群众通过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等方式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目前,贵州已有16个村制订了积分卡、积分标准等工作制度,成立了8家励志超市。另外,我们还动员企业参加,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村庄治理新模式。”宋晓路说。
贵州通过大力实施“城市双修”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2017年起,安顺市、遵义市分别被列为第二批、第三批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安顺已启动实施78个项目,完成投资约67亿元;遵义已启动实施35个项目,完成投资约64亿元。
“过去,安顺的母亲河——贯城河污染严重,部分河道出现季节性黑臭水体等问题。通过实施‘城市双修’一系列的综合整治,河道的防洪、治污、水质、滨水景观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打造出了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滨水廊道,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游乐的重要公共空间,大大提升了安顺城市文明形象。在城市修补方面,我们要求各地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修补完善城市功能设施、空间环境和景观风貌。例如,遵义毛主席旧居文化印记工程在吸收遵义历史名城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改造,将周边环境较差的旧居地区打造成以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的城市纪念公园。”宋晓路说。
此外,为了让城乡环境更美好、更宜居,贵州目前已建成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36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37个,极大提升了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约6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全省52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整治验收,占比74%,整治进度居全国前列。
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还率先在全国开发了省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数字化监控平台,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车辆实施自动定位监测。目前,已有83个县区及贵安新区855个垃圾中转站、4539辆垃圾收运车、89008个垃圾收集点接入全省监测平台,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问题自动预警的监管模式。
系统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贵州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目前有遵义和镇远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另外还有8个历史文化名镇和16个历史文化名村。“这些资源在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目前已经逐步建立。”宋晓路说。
在制度建设方面,贵州出台了《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各市、州均制定了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制定了地方法规或相关管理制度,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贵阳市青岩古镇保护条例》、《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保护暂行办法》、《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江口县云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管理办法》、《隆里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
此外,贵州还在规划编制审批、历史文化街区核定以及历史建筑确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经贵州省政府批复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共36个,正在修编(编制)的16个。2016年12月起,历史文化街区核定工作在全国开展,经普查,贵州共有历史文化街区潜在资源12条,已核定公布7条。在历史建筑确定方面,目前贵州33个城市公布了历史建筑896处,2020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历史建筑确定。同时,为更好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经验,今年6月,贵州选取遵义、安顺开展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贵州将从3个方面开展历史文化领域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是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2020年年底将全面完成非历史文化名城县历史建筑确定工作,2020年6月底前将完成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遵义、安顺)探索,形成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二是历史建筑测绘、建档。2019年年底前制定完成贵州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完成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工作,并将省级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网。三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修编和备案。2019年年底将完成规划期限为2020年的保护规划报备,2020年将完成规划期限为2035年的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及备案。”宋晓路说。
除历史文化名城外,贵州在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方面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截至目前,贵州724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为保护传统村落,贵州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省级条例,率先对地方政府履行传统村落保护不力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传统村落消防安全技术导则,并搭建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同时,贵州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保护发展路径,逐步建立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模式、数字博物馆保护模式、生态博物馆保护传承模式、村企合作保护模式和村民自治保护模式。
“过去70年来,虽然贵州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在一些领域底子差、基础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接下来贵州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工作目标,宋晓路表示:首先要完成现有台账内剩余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基本消除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现象,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这场硬仗;其次,要高标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再其次,着力塑造一批彰显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山水城市,建设一批体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小镇和小城镇,打造一批具有生产效益、生活品质、生态价值的美丽乡村;最后,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6个小康行动计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愿景。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19.10.22 记者 高洋洋